警惕“病从口入”,全面了解肠道传染病什么是肠道传染病?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,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。 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,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,再通过口腔进入肠道,这些病原体就会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,破坏肠粘膜组织,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,影响身体健康。人体一旦被传染,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,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,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。 核心特征:“病从口入”。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、水或手,经口进入人体,在肠道内大量繁殖,破坏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,并释放毒素,从而导致发病。 常见病原体:细菌(如霍乱弧菌、痢疾杆菌、沙门氏菌、致泻性大肠杆菌等)、病毒(如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、甲肝病毒、戊肝病毒等)和寄生虫(如阿米巴原虫等)。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?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,可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全身疲乏等,严重的会导致脱水,极个别病例甚至有生命危险。 感染的病原体不同,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。比如感染霍乱弧菌后多为无痛性水样便;感染痢疾杆菌后大便呈脓血便,伴左下腹压痛等;感染大肠杆菌O157后出现鲜血便等。 它是如何传播的?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链条非常明确,核心是“粪-口途径”。有以下几种方式: 1.经水传播:饮用或使用了被病人或带菌者粪便污染的水源,或用这些水清洗食物、餐具。 2.经食物传播: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。特别是未充分加热的肉类、海产品、生食的蔬果、以及放置时间过长的凉拌菜。 3.接触传播:最为常见。手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(如门把手、玩具、电梯按钮等),然后未经洗手就拿取食物或触摸口鼻。 4.昆虫传播:苍蝇、蟑螂等昆虫在粪便和食物之间爬行,成为活动的“运载工具”。 如何治疗与护理?治疗肠道传染病,应遵循以下原则: 1.及时就医:诊断病因,对症下药。 2.补液:预防和纠正脱水。首选口服补液盐,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严重时需静脉补液。 3.合理用药:不滥用抗生素(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),不盲目止泻,在急性期不宜强行使用强力止泻药。 4.继续进食:不提倡禁食禁水,应吃一些清淡、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(如粥、烂面条、香蕉等),以补充营养和能量。 5.充分休息:让身体有足够的能力对抗病原体。 几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(一)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该病主要特点是:潜伏期短,最短为6小时,以1-2天为多见;突然发生水泻和随即而来的呕吐,大便每日几次至十几次,一些病人解米泔样便,呕吐可呈喷射状。病人可出现眼窝深陷、皮肤皱缩等失水症状,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、酸中毒、神态不清甚至死亡。 (二)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点是:潜伏期短,通常2~3天,突然发病,发热,热度高低不等,一般为39℃左右,痉挛性腹痛,常伴呕吐和腹泻,大便初为水样、黄绿色,继后可含有黏液、血液和脓液,大便时里急后重症状明显。 (三)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常见潜伏期为12至14天,起病一般缓慢,头3至5天乏力和全身不适,通常无高热,随后出现头痛,体温呈阶梯样上升,第一周即达38-40℃或更高,稽留热持续10-15天后又呈梯形下降,有相对缓脉或重脉,皮肤可见玫瑰疹,表情淡漠,甚至会出现瞻语、昏睡或昏迷。 (四)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(以肠道病毒71型(EV71)、柯萨奇病毒A16型、A6型、A10型最为常见)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4-7月高发,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(尤其是1-2岁婴幼儿)。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,发热;口腔黏膜出现疱疹;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,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;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。 如何有效预防?1.勤洗手:最重要的预防措施。在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、准备食物前,用肥皂(或洗手液)和流动水彻底洗手。 2.吃熟食:食物要彻底煮熟、煮透,特别是肉类、禽类、蛋类和海产品。不生食或半生食贝类等水产品。不吃腐败、变质的食物。剩菜剩饭要及时放冰箱保存。 3.喝开水:不喝生水,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、桶装水。 4.生熟分开: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、砧板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 5.做好环境卫生:保持厨房、餐具清洁,消灭苍蝇、蟑螂。禁止随地大小便。
|